中共朔州市委组织部课题组
在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新形势下,各类人员在产业间的转移和地区间的流动日趋广泛、日益频繁。随之而来的是,党员的流动性越来越强,流动的数量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时间越来越长。把流动党员“管实”“管住”“管好”已经成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摆在我们面前,也是对各级党组织“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政绩”的一个考量,迫切要求我们高度重视、认真解决。
一、流动党员管理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不要管。受市场经济的冲击,一些流动党员对自己的政治身份不够珍重,党员的荣誉感减退,滋生了一些不健康心理,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无所谓心理。认为党员如今并不吃香,企业重视的是人才,需要的是有一技之长、能带来经济效益的管理和技术人才,并不需要党员,当不当党员、要不要组织关系无所谓,只要好好工作,能赚钱、能致富就行,不必在自己的党员身份上认真。二是怕麻烦心理。认为自己无固定工作单位,经常要变换工作地点,不管在哪里工作,都是农民,都是下岗工人,都是“打工仔”、“临时工”,身份不会发生改变,把组织关系转来转去,会增加不少麻烦,不如图个“逍遥自在,来去无牵挂”。三是担心吃亏心理。认为把组织关系转到工作单位后,既要参加组织生活,又得带头工作,闹不好会影响自己的经济收入、约束自己的打工生活。一些农村党员还觉得农村的党费交得少,把组织关系转移出去后,可能要多交纳党费。四是发泄心理。一些改制、关闭、倒闭、破产国有(集体)企业的党员认为自己辛辛苦苦大半辈子,国家对他们不关心,党组织将他们作为“包袱”推给了社区,心理不平衡,故意不接转组织关系。在这些消极思想的支配下,大部分党员外出前不向所在党支部报告,不主动转移组织关系,也不主动与组织关系所在党支部或从业地党组织进行联系,党组织很难随时掌握外出党员的去向,更无从了解他们的思想、学习、工作等情况,成为“断线党员”、“隐形党员”、“口袋党员”、“挂名党员”、“自由党员”。
2、不愿管。一些党组织对加强流动党员管理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到位、有偏差,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无需论”。认为流动党员只占党员总数的一小部分,规模不大,抓与不抓、管与不管不影响大局,组织工作要忙的事很多,没有必要把精力用在管理流动党员上,把管理流动党员“边缘化”、看成了“多余事”,采取了听之任之、放任自流的态度。二是“畏难论”。认为流动党员高度分散、经常变化、情况复杂,管理起来需要调动较多资源、投入较多精力,把管理流动党员看成了“包袱”、“难题”,采取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三是“无关论”。认为流出党员是“嫁出去的女”,流入党员是“外来户”,都不是“自家人”,把管理流动党员看成了“份外事”、“附加服务”,采取了“能管多少就管多少、能管到什么程度就管到什么程度、能不管尽量不管”的态度。这些认识误区导致一些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的管理不重视,没有真正把流动党员管理纳入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来统筹谋划,没有把流动党员管理纳入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考核范畴,造成对流动党员的管理教育力度不大、办法不多、效果不好。
3、不好管。对流动党员实施有效管理教育主要“难”在流动党员管理的“碎片化”,缺乏系统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流出地党组织管不到。流动党员流向的复杂性、流动的频繁性,使流出地党组织很难及时、准确掌握流动党员的情况。不知道流动党员在哪里、怎么样,加强管理教育只能是一句空话。流动党员从事行业的多样性、从业地的分散性,使流出地党组织很难通过建立流动党员党支部来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流动党员远离家乡,长时间在外工作、生活,忙于生计无心他顾、无暇回家,即使节假日回家,也是来去匆匆,很少参加流出地党组织活动,参加党内选举、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重要活动也很勉强。二是流入地党组织管不了。多数流动党员抱着“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一意去挣钱”的心态,不主动与流入地党组织联系,不愿参加流入地党组织的组织生活。一些流入地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组织不健全、覆盖面窄、有组织没活动,一些流动党员无法就近参加党组织活动。一些流入地党组织没有针对流动党员的实际组织开展活动,也不积极为流动党员施展才能营造环境、构筑平台,管理教育的办法措施老套单一、难以奏效,流动党员的优势和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三是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双向管理“脱节”。由于对流动党员的双向管理缺乏可操作性的刚性标准和硬性要求,一些地方没有建立流动党员流出地、流入地双向协作管理机制,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之间对接互动不畅、信息交流不够、配合衔接不紧,导致“一头不力、一头不知”,给流动党员实行双向管理造成了困难。
二、流动党员管理存在困难和问题的主要原因分析
1、一些党组织站位不高,责任心不强。流动党员工作、生活、流动在社会的最基层,天天和群众在一起,与群众打交道的面要比其他党员广泛得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带动群众的优势也最突出、最明显,其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党的形象。加强流动党员管理教育工作,是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补齐补好党员管理教育这块“短板”,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保持党员队伍先进性的需要。做好这项工作,难度很大、任务艰巨、时不我待,需要各级各地党组织落实责任、密切配合、齐抓共管。一些党组织把流动党员看成“包袱”、“局外人”,把管理流动党员工作“边缘化”,不想管、不愿管、不重视,相互推诿、相互依赖、相互扯皮,反映出对加强流动党员管理教育的重要意义认识不深,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没有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对待流动党员管理教育工作,缺乏抓好流动党员管理教育工作的政治责任感和自觉性,导致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不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动力不足,流动党员管理教育工作在原地打转转、得不到发展。
2、一些流动党员党性观念淡化,组织纪律性不强。一些流动党员之所以滋生一些不健康心理,不愿意接受组织的管理教育,根本原因是,面对市场经济和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面对党员的流动性越来越强,一些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的管理教育没有及时跟上,造成一些流动党员党员意识、组织观念、组织纪律性越来越差,甚至长期不与党组织联系、不参加组织生活、不交纳党费,混同于一般群众。试想,如果党性强,不论办理组织转接手续是如何的耗时,不论工作与生活是多么的艰辛,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无论流到哪里都会想方设法靠近组织、寻找组织;反之,就会以种种理由游离于党组织之外。革命战争年代,与组织失散的党员为什么会历经千辛万苦、冒着生命危险寻找组织、与组织取得联系,接受新的精神、领受新的任务,支撑他们的无疑是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强的党性观念。因此,解决流动党员管理教育的问题,根本问题是加强流动党员的党性教育问题。
3、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不健全,流动党员的归属感不强。流动党员背井离乡,大多数面临着较大的生存压力,渴望得到组织的关怀与帮助。但是,就目前情况看,一些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的激励、关怀、帮扶工作还重视不够,机制不健全,服务体系不完善,在流动党员的培养使用、技能培训、精神和物质奖励等关系到个人自我价值实现、能力素质提升方面还力度不大,在流动党员的就业指导、信息咨询、权益保障、大病医疗等关系到解决个人工作、生活困难方面还服务不力,在流动党员的子女入学、家庭解困、邻里纠纷化解等关系到解除家庭后顾之忧方面还关心不够,这些都影响着党组织的凝聚力、保障力,不能使流动党员切实感受到党的温暖,主观上逐渐失去归属感。
三、加强流动党员管理的对策研究
流动党员管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靠简单的小打小闹、修修补补,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必须适应新形势新情况对流动党员管理提出的新要求,改变传统的静态管理模式,充分利用信息化、网络化的管理手段,立体式、系统性加强管理。
1、将党员的“居民身份证”更新为“党员居民身份证”。由党和国家统一协调,各地联动,组织部门依托公安部门户籍管理平台,动态、及时将党员政治身份这一信息载入居民身份证,更名为“党员居民身份证”,由党员持有,起党员活动证和居民身份证双重作用。对于退出党组织的党员,收回、作废党员居民身份证,重新发居民身份证。由于公民出门就得带居民身份证,党员居民身份证等于亮明了党员身份,这样就使流动党员免去了转移组织关系、办理流动党员活动证的麻烦,避免了隐性党员的产生。
2、构建全国联网的流动党员网络管理平台。依托大组工网和党员管理信息库,开发全国联网的流动党员管理信息系统,在县级以上地方党委组织部门开设流动党员管理网站,设置“登记、查询、添加、分析、汇总、提交”等功能和不同级别的管理权限,实行专人专管。信息系统植入党员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入党时间、文化程度、隶属党组织名称等基本信息,固定流入地、流入单位、流出时间、划入管理的流入地党组织名称、联系电话、参加组织生活情况、交纳党费情况、发挥作用情况等栏目。当流动党员跨县流出后,由流入地工作单位在限定的时间内通过身份证识别仪认定党员身份,逐级交流入地县级地方党委党组织部门在流动党员管理信息系统,查询流动党员基本信息、登记流动党员基本情况、将流动党员划入基层党组织管理,并将这些情况反馈给基层党组织。流入地工作单位建立了党组织的,划入工作单位党组织管理;没有建立党组织的,就近划入其他单位党组织管理。基层党组织要建立流动党员管理信息台账,每季度要将流动党员参加组织生活情况、交纳党费情况、发挥作用情况等报县级地方党委组织部门,由县级地方党委组织部门登记入流动党员管理信息系统。对于6个月以上不参加党组织生活、不交纳党费、不做党组织分配工作的流动党员,要妥善处置,对拒不改正的要做退党处理。流动党员离开流入地或流入地工作单位,又流向其它地区或其它工作单位后,原流入地基层党组织或工作单位要及时报告,县级地方党委组织部门要及时在流动党员信息管理系统登记或变更基层党组织管理。县级地方党委组织部门每半年要向市级地方党委组织部门提交流动党员管理信息,市级地方党委组织部门每年要向省级地方党委组织部门提交流动党员管理信息,省级地方党委组织部门每年要向中央组织部提交流动党员管理信息。流出地、流入地基层党组织可随时通过县级地方党委组织部门了解流动党员基本情况、管理情况。通过这个平台,使党员无论流向哪里都有组织管理,流出地、流入地都对党员的情况清清楚楚。
3、构建流动党员党性教育平台。党性教育不足是流动党员的通病,在流动党员参加流入地党组织生活、进行党课教育的基础上,要立足信息网络技术,创新方法手段,多方构建平台,进一步加强流动党员的党性教育。利用“12371”共产党员网,参照“干部在线学习”学院的做法,设立“流动党员在线学习”园地,将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党史基本知识、中央和省、市、县关于党的建设的政策、动态发布在“流动党员在线学习”园地,为流动党员建立“用户名”,适当规定课时,建立“在线学习”积分制,引入考评范围。还可建立流动党员手机短信平台、流动党员QQ群,开通微博、微信,定期向流动党员发送学习资料,开展互动交流。
4、构建流动党员综合服务平台。健全完善社区(中心村)流动党员服务点、街道(中心集镇)流动党员服务站、县(区)流动党员服务中心的服务功能,加大“党员激励关怀帮扶基金”对流动党员的帮扶力度,充分发挥“12371”党员咨询服务电话的咨询服务作用、党代表工作室的联系服务作用和各类网络、新闻媒体的媒介作用,加强流出地、流入地党组织的互联互通,多渠道、多角度、多方面为流动党员服务,帮助解决工作生活方面的困难、解除家庭后顾之忧。
5、构建流动党员发挥作用引导平台。各级要采取流动党员发挥作用积分评比的办法,组织流动党员围绕服务流出地、流入地发展设计活动,围绕急、难、险、重任务组织活动,围绕“一个党员一面旗”开展党员责任区、党员先锋岗、党员承诺践诺、党员志愿服务等活动;在主流新闻媒体开设“流动党员风采”栏目,积极宣扬流动党员的先进事迹;设立“流动党员奖励基金”,大力表彰在各行各业做出突出贡献的流动党员,把流动党员培养锻炼成工作单位的骨干、生产经营的能手、联系群众的模范、引领家乡发展致富的标兵。
6、建立流动党员管理教育落实机制。把流动党员的管理教育纳入基层党组织建设考评体系,作为基层党建调研、述职、考核的重要内容,引导各级党组织重视流动党员的管理教育,摆上位置、上下互动、层层压紧、大抓落实。各级党组织书记要亲自抓、带头抓,对于思想上不重视、工作上不主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要进行约谈,督促整改。(该报告获山西省党建研究会2015年度自选课题二等奖 )
课题组组长:冯云龙(中共朔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长)
执笔人:皇雪平(中共朔州市委组织部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