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朔州党建网>人才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小地方,大文化

发布时间:

2024-01-14

来源:

应县融媒公众号


作者:毛培华


瑞典驻华大使馆于上周在大使官邸举办了第四次诺贝尔纪念晚宴,本次主题是Science for Life(科学造福生命)。与去年一样,晚宴邀请7位与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和化学奖得主有联系的中国科学家们分享了他们与获奖者的合作经历,以及如何加强全球科学合作的看法。


左:中科院微生物所重点实验室主任 高福院士

中:瑞典驻华大使 欧思诚

右: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博士生导师 鲍捷


202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学教授蒙吉·巴文迪——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博导、芯视界(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鲍捷正是出自巴文迪教授这个团队。


早在2010年,鲍捷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做博士后研究,师从巴文迪教授,自此开始深入研究量子点。在此之前,鲍捷于200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博士阶段深造于美国布朗大学,4年内研究过材料、化学、物理、光学等多个专业。


出于巧合或是某种必然,这7位科学家中,率先发言的中国疾控中心高福院士、紧随其后的清华大学鲍捷教授竟然是同乡——山西应县人。高福,应县金城镇人,鲍捷,应县鲍堡村人

左:中科院微生物所重点实验室主任 高福院士

右: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博士生导师 鲍捷


他们不仅代表了中国科学界的荣誉,更是应县这片土地上孕育出的杰出人才代表。


“强调地域性,可以说是对全球化的一种回答;太多地强调地域性,则反映了一种焦虑。我觉得我们对自己一方面想得太多,一方面又想得不够多。”高福院士对于地域话语场的探讨,切实而中肯。


这种奇特的地域文化和关怀常常如影随形地出现在故乡人文环境里,甚至结出奇异的果实。


中国那些极具文化魅力的地域,例如“江南”、“姑苏”,已然成为一个个鲜明的中国文化符号,在国际上享有盛誉。此刻的应县,不再仅仅是作为一个地理位置被看到,高福、鲍捷在得到这种国际认可时,是以中国科学家的身份,应县这枝典型北方文脉的特色花朵,此刻,地域关怀与科学同行,故乡的人文环境与科学追求完美结合。这就是中国文化北方的“应州”。


在丈量山水之间的距离和深沉的情思里,在这种文化接纳里,存在着应县之所以成为应县的原因、应县人之所以成为应县人的原因。在这个小地方,因果是显然的:买房置地,娶妻生子,安居乐业,视教育如生命,呕心培养后来人,成名成家,贡献社会,一切自然至极,安详宁静,这也恰恰正是这一幅地域的精神长相,

“矗矗栏杆面面迎,盘空万木费支撑,

山川一览云中胜,烽火遥连塞上兵,

岁纪辽金留往迹,郡经秦汉有威名,

云梯踏遍穹窿顶,圣贤纷纷下界行。”


不得不承认,环境赋予文化,环境造就努力与认知,结出普世认同的价值。对于故乡,这就是属于应县的色彩,是给予我们富于养分与空气的土地或土壤。


什么样的土地,长什么样的庄稼。这片土地所特有的文化传承和精神内涵,正是它成为人才摇篮的原因。而这片土地所结出的果实,也正是它对全球科学发展的独特贡献。从高福院士和鲍捷教授二位杰出同乡代表的成长经历和社会贡献来看,无疑,应县值此厚土,“应州”应该是中国文化的名片。